从战国到隋唐时期关于水利方面的进步和四项主要成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5 01:24:06
从战国到随唐时期关于水利方面的进步和四项成就,谢谢!急

从几个方面来说,规模,用途,技术含量。成就有:都江堰,灵渠,隋运河,芍陂。

成就: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灵渠(秦朝)、京杭运河(隋朝)

公元589年,隋灭陈,把建康城摧毁为平地,统一了中国。第二年,浙、闽、粤各地又纷纷起兵反叛,这主要反映了南方豪民大姓与北方统治者的利益冲突,与越人强悍不驯的传统也多少有些关系。
隋王朝迅速镇压了豪民的叛乱,又大幅度裁撤地方行政建置。福建东吴时已有九县,西晋增加到十五县,刘宋、南齐为十二县,陈朝约为十四县,到隋代,只剩下四、五个县。闽东的温麻、罗江二县,全被裁省掉,划归郡城闽县(原丰)管辖。这虽是隋帝的铁腕政策,却也反映出闽东社会经济主要是农业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还相当落后。

在农业社会里,水利灌溉是地方经济的命脉。三国东吴以来,闽东接纳北方具有先进生产经验的移民日益增多,小型水利工程遍及各地。隋代黄鞠所修的隧道水利工程,是闽东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富特色的一个水利工程。

黄鞠号玄甫,原籍河南固始县,相传曾任过隋朝谏议大夫。613年,他辞官入闽避乱,先后安家于七都村(今属蕉城区)、咸村(今属周宁县),最后在霍童村(今属蕉城区)定居。霍童村是闽东第二大河霍童溪上游三条支流的汇合处,形成一个小盆谷。谷中榛莽丛生,有待垦殖。南边岩岸较高,与上游一条支流隔着一座小山梁。北岸比较低平,沙洲、田地连成一片,但也需要选择一个水位较高的地方作为灌溉源。

黄鞠组织民众在南岸挖断山岩,凿石渠引水,利用落差安装多级水碓;开日、月、星三湖蓄水,水先环绕村中民房再流入田里,既便于村民洗涤、防火,又提高了水的养分,有利于肥田。水渠回转九曲,每曲都镇一块石蛤蟆,用来缓阻急流,提高水位。工程设计相当巧妙。

在霍童溪北岸,则从十五里外的堵坪湖引水灌溉,沿途有几处山岩阻隔,必须丌凿隧道,也由黄鞠主持,灌溉受益面积达数百顷。现在,位于湖头村岩角以西仙莱岩下的溪边,还保存一条长千余米的古代灌溉水渠,由明渠和七段涵洞连接而成。涵洞直壁弧顶,高2.2米左右,宽1米左右,个体长度分别为2~30米不等,总长约70米。堵坪湖的水源深远,大旱不竭,在它的灌溉下,附近田地尽成沃土。豪强大地主屡屡想要独占其利,终未有人得逞。北宋末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