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评《边城》的结尾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7:48:40
如题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1、评析结尾:
  结尾是无奈的,是沈从文为人性写的最后一首抒情诗,但就是最后一笔竟也不是坚定有力、充满希望的。人们也许不禁对于人类神性层面、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产生了疑惑。现实还是现实,我们是否终究要屈从于现实。
  当初若翠翠选择了大老,或二老按照常人的说法,“渡船是活的,不如碾房固定”,而选择了碾房,就不会“节外生枝”(大老的死,二老的离去)了。
  生命具神性,然而生活在人间是否顺应现实?现代人正是处于窘困的境地。沈从文是要写首抒情诗,却展示给了我们现代的困境。
  这个人是否回来,将是人类神性一面与非神性一面(或现实)对峙的结果。而结果将怎样,留给读者。
  这似乎“不完美”的结尾却也恰恰是小说的智慧之所在,它展示了一种“不确定的智慧”,“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