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提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3 18:19:39
我在看《文化哲学》与《前车可鉴》这两本书的时候 突然觉得很激动 感觉到:
社会给我们的选择也不多 我似乎窥见一种被同化了的悲哀 我对我们的改变感到了不安 我看到先辈们所描绘的情感 在我们 只有隔膜 我不知道那么肆无忌惮地谈论钱好不好 我只是发觉简单的快乐离我更远了 我发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似乎出现了一道很深很深的沟壑 似乎有的的伙伴已经放弃挣扎了 对我这个曾经的同伴满眼淡漠 (我曾狠心地对自己说 他们所谓的成熟就是我的死亡)我想问问你们 结局是不是:死了的悲伤就没了悲伤 只因为 死亡已成——就没了死亡

这好像是关于对比的问题。并不是“死了的悲伤就没了悲伤”悲伤不会单方面消亡。悲伤是因为你见到了不存于现代的父辈们的情感,由于两者间鲜明对比的冲突,而产生的巨大落差感。就比如,生命因死亡而显得珍贵一样,两者是相持相依的。
其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父辈们会有高度的情感交流是因为在他们的时代没有别的更有吸引力,远大的刺激物可以追求,才把目光放到自己身边。而我们如今精神世界逐渐消亡的产生,是由于刺激过渡导致的情感疲乏——人们不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lz把问题想得过于消极了。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世界的极度丰富,必然会导致精神世界被削弱。因为毕竟这两者间有矛盾的关系。
在物质的满足后会产生精神的虚无感。对于这个问题,不仅是你感觉到了,有很多有些思想的人也想到了。当更多的人开始醒悟过来的时候,精神世界的复苏也就成为可能了。如果不能理解的话,就想想我们的革命是怎样成功的。
积极一点吧,祝你好运。

有点深了

是个哲理问题,不过 这要看你怎么理解了

你别看这种书了 小心真陷进去了

你还可以看得更透,继续思考,你会找到你的思想

其实你所说的问题一直存在博弈,我认为这类问题不宜多研究毕竟我们不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