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元宝 人生的导师——孔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6:34:18
我要这篇文章全文。~
拜托了。

孔子和他的学生

  有人说,不是不想学孔子,实在是因为圣人宣扬的境界太高,曲高而无以为和。

  为了让大家贴近孔子,王老师讲了许多孔子和他学生的轶闻趣事。其中讲到颜回,大家都知道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曾称赞他“颜回周公,易地而皆然”,他实在是孔子学生中品行最好的一个。

  有一次,孔子他们被两个小国家围困,长达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己的钱财好不容易换来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满满一勺粥在喝。子贡很不高兴,就去了老师那里。他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的。子贡这才告诉老师他看到的事。

  于是,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孔子说:颜回啊,我想要先用这得之不易的粥来祭祖,你来操办吧。颜回摇头道:不行啊,老师。这粥在煮的时候,房顶上有一块泥落了进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经把污染了的那块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但是这样的粥是不能祭祖了啊。孔子听了,看了一眼子贡,就离开了。

  所以,孔子和他学生也是一般人,圣贤文化都是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中体现的。如果圣贤所宣传的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事,那么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儒学就是用来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处理好和家人、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平民和实际的学问。

  也谈今人对孔子的误解

  讲到孔子,讲到传统文化,不能不回到一千年前的鲁国。孔子一开始是从最低层的官做起,一直做到鲁国的中都宰,相当于现在一个市的市长。他按照自己“大同社会”的理想来治理这个市,本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终于使得这个市的秩序成为当时诸侯国里最好的,“男女别途,长幼有序”。各诸侯国君闻此迅后纷纷请他去讲解治国之道,这样孔子踏上了他的游历之路。

  我们今天有人说孔子当时很失败,到这个国家讲讲,人家说不要;又转到另一个地方去,其实不然。让我们想一想,当时的中国共有多少人?而孔子的弟子三千,个个都是社会的精英,凭着他的势力他是完全可以得掌政权的。曾经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