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这场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0:12:25

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书中多次写到宝玉被迫与这些官僚应酬,因为父亲贾政想让他多历练一些仕途经济上的经验。宝玉对此原极反感,今日更无兴趣,表明了他厌弃传统生活道路的思想倾向。

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贾府与忠顺府素无交往,显示两家不属于同一政治集团,本有芥蒂,所以贾政感觉事态严重。琪官又名蒋玉菡,是一位唱戏的优伶,当时属于地位卑贱的一类人。宝玉偏偏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并且情趣相投,也是他叛逆性格的重要表现。

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颇受周围人猜忌。宝玉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少女们身上看到了清纯自然的一面,与浊臭蠢笨的男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宁肯与地位下贱的丫鬟厮混,也不愿见贾雨村那样势利恶俗的官场中人,是其叛逆性格中最突出的表现。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才顿起教训之心。

上述三个方面挨打的起因,归结为一点,就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贾政认为,儿子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家族利益,而且有可能“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即与宗法社会对立。这是思想正统保守的贾政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打宝玉时下手极狠。这个事件表面上是写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小事,实际上体现了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贾政几乎要把儿子打死,反映出正统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但宝玉并不因挨打就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对黛玉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可见他是不会改变初衷的。自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以来,寄情山林、沉湎诗酒等放荡不羁的行为,一直就是反抗现实的表现。宝玉与优伶丫鬟厮混,与阮籍、刘伶等叛逆人物的思想意识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读者,不能仅仅视此为纨绔子弟的行径。

宝玉挨打,集中反映了各种矛盾冲突。除贾政与宝玉的父子矛盾外,还有贾环所代表的嫡庶之争。贾环庶出,处处受到压抑,在今后的家庭利益分配中肯定会占下风。所以,他和母亲赵姨娘千方百计地构陷宝玉,手段卑鄙。课文中写贾环诬陷宝玉,正反映了大家庭嫡庶之争极端险恶的一面。贾母与贾政的冲突在于如何管教宝玉。贾母溺爱孙子,这是一般老人的常情,她并不反对儿子管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