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号和顿号怎么用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7:55:45
SOS

逗号: ,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逗号的形式为“,”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小提示:逗号不可放在一行之首。
逗号不再是中文中的全角格式“,”,而变成了半角格式“,”。
逗号(,),本称读(dòu)号,有时亦称逗点,是表示语句的短暂停顿的标点。“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1]“用来分开句内各语或表示语气的停顿。”[2]
在英语逗号(即comma)和省略符号(Apostrophe)“'”和右引号“'”的外形很相似,但贴底线书写;在汉语它的形状为“,”,一般置中或置底,并占一大格;在日语它和汉语中的顿号形状相同。
但汉语的逗号同其他语言不同,分隔并列的词汇另有顿号。而在大部分语言中,“,”都可用来分隔并列的词汇。
在部分欧洲语言,“,”可以视为小数点。在英语,它亦可表示超过三位的大数,每三个数字分隔起来以便阅读;现在多以空白分隔。

顿号: 、
中文中特有的标点,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用在平列连用的单字、词语之间,或标示条列次序的文字之后。”(《重订标点符号手册》,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六年三月台湾学术网络三版)
一般来说,顿号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用途:
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
分隔用汉字作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