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bus的关于时刻的古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5 08:14:59
进入blogbus 就可以看到 那些关于时刻的古语
比如
未时 日过中天,骄未散

谁能把1天24个小时的古语都整理出来 发给我

谢谢谢谢了
我只是需要 blogbus 的那些话 不需要关于时间的资料

谢谢

辛苦了

子时:夜半销魂,谁人歌;
丑时:雄鸡未鸣,身未起;
寅时:风雨如晦,平旦出;
卯时:旭日东升,无往复;
辰时:君子勿劳,朝食饱;
巳时:鸡栖于莳,河清定;
午时:善行无迹,恒德足;
未时:日过中天,骄未散;
申时:哺鹊进食,斜阳归;
酉时:鸡栖于埘,日沉坡;
戌时:日暮将至,归田园;
亥时:人定归本,早安眠。

其实古代的计时制度有很多,你看到的应该是其中的一种。下面是不同计时制度下面的常见时刻的叫法,还有一些补充的计时知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