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读书随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0:19:15
两篇,急需,谢谢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以下简称《回忆》,三联书店2001年5月第一版)是《南方周末》推荐的2001年度好书之一。吸引我购买此书的原因是“……《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生活、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引自该书简介)本书堪称“纽约时报”版本的“晚清史”,起讫年代自1857年至1911年。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报道之深入,令我辈十分吃惊。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人民经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对那段历史,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对内是镇压革命的刽子手,对外则奴颜婢膝,割地赔款。特别是李鸿章,自同治九年(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长达30年,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也最屈辱的两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俱由其签订。潜意识里,“李鸿章”几与“卖国贼”同义。重新思考那段历史,是从1995年。是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华文史论丛·第五十四辑》为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刊发了中日专家学者撰写的六篇论文,其中《甲午中日战争与远东国际关系》《日本侵略中国思想的检证》《关于甲午战争的赔偿金问题》三篇,予我启发良多,帮助我重新审视那段历史。

《回忆》第五章“酸涩的外交”中以42页的篇幅介绍了李鸿章访美记。作为一个刚刚结束南北战争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类的关爱之心也远比今天纯洁,商业的动机、传播基督教福音的理想以及向东方世界探索和开拓的冲动,都非常强烈。这时期的《纽约时报》对华的报道和评论尚没有老牌帝国主义的狡诈与世故,亦少一些对弱势民族的蔑视。李鸿章于美国东部时间1896年8月28日14时抵达纽约。从报道中可以看出,美方对李鸿章的接待规格是“皇家式的”和“史无前例”的,(LiHungChang’s tour;arrival at NY,cuts of rooms at Waldorf; portrait Ag29,1:7 1896)特别是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1896年9月3日)时,强烈抨击美国当时实行的排华法案《格力法》,称“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