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哪些著名的烈士?有姓王的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7:52:52

黄骅(1911年---1943年),原名黄金山,湖北阳新县上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二万五千里到达延安。1941年调往冀鲁边解放区,任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1943年6月30日,在新青县大赵村主持军区侦察通讯工作会议时,遭到冯冠奎、邢仁甫等人杀害。
为了纪念黄骅烈士,边区政府于1945年8月,决定将新青县正式改名为黄骅县。1989年国务院批准撤县建黄骅市。

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出身于湖北省阳新县良上村。自幼家境贫寒,因生活所迫,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到地主家里放牛,受尽了地主的打骂和虐待,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黄骅15岁时,家乡革命兴起,相继建立了许多革命组织,良上村成立了儿童团,黄骅被推选为联村儿童团团长。1928年,黄骅17岁参加了阳新县赤卫队,他工作积极负责,出色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1929年黄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工作热情奔放,积极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在他的带动下,不到60户的良上村,就有14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以后他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黄骅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1941年4月任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同年7、8月间又调往冀鲁边军区任副司令员。
黄骅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他身居要职,体弱多病,按规定他可以吃“保健饭”,但他谢绝组织上照顾的“保健饭”,与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饮一锅水,同甘苦,共患难。黄骅经常教育干部和战士:“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老百姓,要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1942年他在狼坨子村养病时,坚持同战士一起吃煮玉米和煮黄豆。当他发现机关食堂伙食不好时,亲自下炊事班,想方设法改善伙食,使干部战士都很满意。黄骅同志,牢记党的教诲,把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传统至宝,他穿的衣服和战士们一样,从来不搞特殊,由于行军打仗频繁,鞋子很费,他的一双布鞋,破了就补,补了再穿,鞋底磨透了也舍不得丢掉。
黄骅自强不息,勤学苦读的学习精神难能可贵。只要对革命工作有用的知识,他都如饥似渴地去学习钻研。无论是在跋山涉水的长途行军之中,还是在激烈战斗的间隙,他都孜孜不倦地学习,从不间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他有一个铁皮做的小箱子,里面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