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墓碑上所见的“一甲”、“五甲”、“七甲”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2:03:23
我在较多的清代古墓的墓碑上见到很多都是写的“一甲”、“五甲”、“七甲”等意思,其中一甲、三甲、六甲居多,五甲和七甲较少。一二三四五六七甲等均见过,未见八甲和九甲。
细读碑文,墓主人并非科举中的一二三甲之人。另一武举的墓志铭上写的是“七甲”。查阅诸多资料未果,请知道的人告知一下,我上传了一张图片,可以看一下图片。谢谢
此墓志铭上的一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绝非科举考试的名次 。此墓碑为背面,中间的字为:长乐乡一甲 地名圆顶子山下。另一个七甲的墓志铭为:长乐乡七甲地名圆顶子山下。

同意楼上的说法,为保甲制度的甲

保甲制度是一种户籍编制,与身份地位无关

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这个 的意思应该就是在这个乡他的户口在 一甲

以此类推

是否是保甲制下,甲的编号?

好像现在说的新华一村,新华二村之类的

圆顶二字下面还有别的字么?或者提供一张全图?这种一半的怕出现断字错误

都甲,是古代非官方地理行政概念,“都”类似于现在的乡,也叫“里”;“甲”类似于现在的村。因此“都甲制度”,也叫“里甲制度”,主要的作用就是“收取税负--皇粮”明清时期,针对普通百姓有“人迁移户口不迁移”原则,即人口可以到别的地方居住谋生但户籍还在原地,缴税负还得回原籍,报祖宗的名号(不同于现在人走户口也可以迁走);同一都甲的姓氏 原则上是一家,只是各支派血缘关系远近不同。
我们是 山西河曲县 丰豫都七甲 周氏

科举考试名次吧

这是明清时期的户籍编制,里甲是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里。我们是正比里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