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写作手法搞不明白,明白人进啊,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0:21:33
求所有写作手法(就是抑扬什么的),一定要带例子!!!!
可能是我没说清楚.
写作手法也叫修辞手法.就是什么抑扬,典故等等的,知道的打一下,一定要带例子,谢谢了

简单的说几个常用的吧,为了权威一点我可是一条一条查的啊!

比喻(这个分明喻暗喻借喻,虽然考试来说不用分这么细但还是说下)
明喻 即“甲像乙” ,会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这样的词,比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俗烂的例子,这不好理解么)
暗喻 ,即“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这样的词,如“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
借喻 ,即以甲代乙,没什么标志,像“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顺便说下这个很少考)

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你该懂的,不举例了。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如,难道我们不该XXXX吗?其实就是我们应该啦。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一下找不到白话的,古诗中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咳咳咳,以上比较权威,下面的有些就是我的理解了

用典
用典故,李商隐的词里最多了。用典故可以是借古讽今,也可以是借用一些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底蕴,使其更立体。
如“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