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住宅 比得埃森曼特点及详细描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2 04:06:22
重点分析1号住宅 ,图书馆关于他的书是很多,但关于House I的资料很少,给我推荐一本,要有包括平立刨的数据 ,或者帮我到英文网站找找,拜托了兄弟们

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他的理论和观点的一大特色就是通过“其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他承认在现今的社会中很多时候其它的因素对空间的影响往往会超过所谓空间理论对其的影响。但同时,埃森曼仍坚信空间设计仍需要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支持,他要做的是废除传统的图象,符号等所谓的“强形式”空间设计领域的存在,因为在他看来“强形式意味着强意义和图象学” 。而空间设计是无法在迅速地创造“强意义”这一任务上与电视及网络等大众媒体相匹敌的。因此,埃森曼提出空间设计和建筑学“必须回到那些建筑学可以而媒介不可以的事物,即我所说的心灵和身体一起 ‘感动’的体验”。很显然,埃森曼是将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征与表达方式都一一加以考虑了的,他力图通过比较与哲学上的分析和不断的实际操作(建造新的实际工程项目)找出空间设计与其它人类所掌握的表达方式与媒介的不同之处。他相信这种不同之处将会是空间设计理论在未来得以继续存在的理由和基础,而且,一旦这种不同被完全的揭示,那么空间设计也将得到新生。另外的,这种不同之处也能够使历史对空间设计的作用得到证明,因为它必须“被拿回历史中又被典型化,然后再循环” ,从而成为如同“罗马风”、“哥特式”、“国际式”般的伟大传统。 

彼得·埃森曼一向自命不凡,读过不少深奥的理论著作,而且立志要把语言学和哲学的方法搬到建筑中来,他的作品拒绝与功能发生关系,也坚决地抵制传统习俗和形式寓意的诱惑,他所关心的只是建筑体系自身的规则,而不记录任何其他外来的参考 

对于彼得·埃森曼,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因此,它刻意的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的外表上反映出来,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点——网格语言。 

2号住宅是彼得·埃森曼的卡纸板建筑研究的一个实例。 

10号住宅采用了”分解”的概念。 

比得埃森曼从1968年起设计了从“1号住宅”开始的系列住宅,从事“深层结构”以及“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转换的设计实践。1983-1989年设计的俄亥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