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对待洋务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5:03:37
先用简单的词说明,再详细说明

满清政府——由下到上

满清的从下往上搞洋务还不是彻底的搞,主要只是一些地方实力派在搞 象李鸿章张之洞中央就一无甚实权的奕忻支持。如果要说满清对待洋务的态度就4个字了——貌合神离。

明治政府——由上到下

日本的由上到下的搞 可以说是相当彻底,甚至可以说成是过分。当时日本全盘西化,甚至提出要脱亚入欧,当香蕉帝国主义,皮黄芯白。到最后搞资本主义甚至发展到在全社会起了一场大风波,导火索就是是否取消传统的相扑运动。这是日本极度西化后第一次和本国传统文化的对垒,最后明治天皇亲自观看了一场相扑比赛才平息了风波。于是相当多的日本传统被召回,象臭名昭著的军国主义、神道教义、缺义少仁的武士道。以至于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日本还是具有多重性格的国家或者说多极国家。
如果问当时日本对待洋务的态度,形神兼备,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太多了,从背景,起因,经过(措施),及领导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有观点认为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多将目光投注在像是印度、中国这样既有广阔市场又有丰富原料的国家,对日本的殖民侵略相对而言没有那么严重,也让日本能够把握住难得的机会而走上强盛之路。但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清廷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就社经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一些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於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