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详细的介绍一下《忆秦娥 娄山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4:22:27

诗词名: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毛泽东
  1935年2月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yè)。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
  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