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改革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3:57:38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1722—1735年),进行了多方面的社会改革。他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将千百年来人们直接交纳的人头税改从土地税中征收,使贫穷人民不再有人口税的义务;他制定“耗羡归公”政策,把明朝以来的官吏私征火耗,制约在一定程度以内,以减轻税民负担,他推行“改土归流”方针,克服西南地区元明以来土司制带来的政令不一的弊病;他实施开豁贱民的政策,使沉沦数百年的贱民不再遭受不应有的歧视和打击;他还健全密折制度,清查亏空,设立军机处,制定主佃关系的新律令等政令。可以说他是勇于改革并取得相应成就的君主。他的改革内容,如题所示,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他的改革从施行之日起,直到今天的两个半世纪中,不时地为人们所议论。本文拟摆出这些议论的主要观点,加以再评论,以期正确地看待雍正帝的改革及其业绩,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肯定雍正帝是改革家
雍正帝在世时,人们对他的改革当然不敢公开诋毁,窃窃私议则时有发生。如针对经济改革和惩治贪婪官员,有人说:“朝廷惩盗臣而重聚敛之臣”;说雍正帝“好抄没人之家产”,因此借打牌的名称,讽刺它是“抄家湖”;指责雍正帝本人有“爱银癖”。有的人不敢直接指责皇帝,则把矛头指向积极推行改革政策的大臣,如怡亲王允祥、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等人,说他们“过于苛刻”,“负国殃民”。这些是雍正朝反改革派的评论,对改革持否定态度。
雍正帝死后,人们可以对他的政治作总结性的评论了,而且忌讳也不像他在世时那样多。
乾隆帝在即位半年之际比较乃祖乃父的政治时说:康熙帝“久道化成,与民休息,而臣下奉行不善,多有宽纵之弊”,雍正帝“整顿积习,仁育而兼义正,臣下奉行不善,又多有严刻之弊。”肯定乃父针对康熙朝的“宽纵之弊”所进行的改革,批评实行中的过火行为,即对雍正帝的改革有褒有贬。
乾隆时知县牛运震给雍正朝广东巡抚杨文乾作墓表,认为雍正帝“乾纲英断,励精剔厘,中外风飞,雷厉管摄,震动八极”,所以才有鄂尔泰、杨文乾等督抚“刚正率属下,决壅锄奸,毋避豪贵嫌忌”,对雍正推行新政作了讴歌。
嘉庆帝对乃祖的政治作了如下的概括:“世宗整纲饬纪,立政明伦”,把改革作为雍正一朝政治总纲予以称道。
学者章学诚认为:“康熙末年积弊,非宪皇帝不能扩清至治”,对雍正帝的改革推崇备至。
民国时期学人对雍正帝的改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