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下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资料越详细越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4:22:29
蝶恋花
莫向天涯嗟落日,睡起无由,半是闲情绪。帘桃花应解舞,沧桑不到人间路。
笑语殷勤留他住,底事萍踪,总把春光误。漫道销魂折柳处,惜花人被花辜负。

求这首词的作者以及背景,关于这首词以及这首词的作者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谢谢
其实名篇也不是全都按平仄的吧,有时候觉得 不按平仄 比 按平仄 读起来更有感觉
个人意见是,要追求平仄,但是不能过分勉强
我决定暂停追究,但是我更想知道关于词的欣赏上的问题了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不一样,这个也是个问题,现代汉语连入声都没了

一看就知道是现代人写的。

首先首句“日”字不入韵是不行的,其次上片少了个字(当然也有可能是你没贴上),再次下片“笑语殷勤留他住”的“他”字平仄有问题,“漫道销魂折柳处”中的“折”字平仄上也有待商榷(有极小的可能是故意在用三仄尾做拗句,更多的可能则是现代人不识入声字闹出的问题)。

所以根据种种情况,判定其没有追究的必要。

补充:我回答你的目的是要告诉你仅从格律角度进行评判,便知道它的作者无从查证,绝对不是古人所作而已。另外不顾平仄的话就不是词了,因为词牌的概念下本身就包括字数、如何断句、平仄、用韵这几点,缺了哪一点都不算词,你当它是现代诗倒可以。

《蝶恋花》一词中的五言、七言句全从近体诗中化用而来,它的声律之美不懂得平仄是无法欣赏到的。

补充二:你说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不同,但问题在于宋与元不同、元与明不同、明与清也不同。以你所提到的入声字问题为例,根据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可知,早在元代入声就已经在北方方言中消失了,但为什么明清两代写诗还须依《平水韵》,写词也须仿照宋人的平仄用韵规律呢?直至清代嘉庆年间戈载还以《平水韵》为底本,根据前人填词规律,总结出了一本《词林正韵》,被广为使用。

在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中,除却北方方言,其它六种均保留有入声字,除此之外,旧韵书中还有很多可以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的特点。所以说使用旧韵,一方面不会割裂古今联系,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现代汉语诸方言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而不至于呈现出北方方言一家独大的局面。

最后再补充一点,如果取消入声,像《雨霖铃》、《念奴娇》、《贺新郎》、《兰陵王》等入声韵词牌就很难再继续使用了,这也是保留入声字的一大原因。

确实有极少数不合格律的名篇,但一方面数量很少,另一方面它们中的大多数也另有技巧挽救,你可以发给我来看看。

肯定不是古人写的,一是入韵不符,二是怎么也查不到有关资料,只能是现代人写的

《蝶恋花》一词中的五言、七言句全从近体诗中化用而来,它的声律之美不懂得平仄无法欣赏到的。

苏轼,李清照.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