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体现了怎么样的哲学道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02:04:41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2 时间是认识的来源
3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抓住矛盾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出真知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间接经验很重要
百闻不如一见:掌握第一手材料,不为表面现象所蒙蔽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
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 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 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7页)没有 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就必然要反对形形 色色的先验论和唯心论,世上绝无“生而知之”和“不学而能”的人。实践出 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 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 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不过,在我为间接经验 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 是实践

西红柿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食物。然而,当你津津有味地吃着西红柿的时候,你可知道西红柿被发现的故事?

西红柿原产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但是,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也不敢吃,还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狼桃”。16世纪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来一株,献给他的情人女皇伊丽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