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观有哪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0:47:13

历史观 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 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 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 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 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 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 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 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 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 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 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 人民群众的活动。”(《列宁选集》第2卷第586页)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 一直占着统治地位,这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 论根源。
社会阶级根源在于:
(一)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 前,由于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因而难以揭 示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
(二)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体力劳 动和脑力劳动分离,一般说来,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生产,所以必然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物质生产者的决定作
用;
(三)剥削阶级的偏见,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决定了它们必然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识根源在于:社 会发展规律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形成并发 生作用的,因此,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原因的研究,容易使 人停留于思想动因,将人的思想、意志片面夸大为历史的 决定力量,导致唯心主义。现在,唯心主义历史观在西方 仍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