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之于成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而佛法却教导我们“放下执著”,那么应该怎么理解佛法的这一开示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2 04:00:16
我们说一个人“执著”,很多时候都是在夸耀这个人啊!

在佛教中,放弃执著,指的是对“无常”、“无我”的五蕴、四大认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为真、以虚为实,念念不断,产生种种幻想和牵挂,所以说是“妄执”,就是错误的执著。
佛教中,“妄执”有四种。对于欲望的追求,从眼耳鼻舌身体意念各根源寻找快乐、迷惑,叫欲取;对某些观念和想法的固执,叫见取;对于错误的出发点、没有意义的行为约束产生的知见上的迷惑,叫禁戒取;执著一个四大五蕴所构成的假相而不能领会到“我”只不过是一个假相的事实,产生种种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追求、种种对自我利益的固执、前途的忧虑,叫我取。

在此之外,执著应该还是需要的。比如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

所以,佛法的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以这样理解,佛法是不碍世间行的。

执著就是不善于变通,死脑筋。

谈一下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佛教导我们要放弃执著,因为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人生的一切,只不过是因缘二字,缘起则有,缘散则无,刹那不住。人不能二次踏进同一条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而人有执著,则心有挂碍,这正是许多痛苦的起源。而佛菩萨则做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是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放弃执著,并不是要你放弃现今的一切,这也是世人对佛教的一大误解。佛教导修行的人要更积极地生活,戒恶行善,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以积功累德,达到福慧圆满。也就是说,只要是你的人生目标是正确的,对大众是有益的,那么佛教教义是鼓励你去实现的。
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无矛盾。佛教导我们行善做事要“不着于相”,说通俗些就是“只事劳作,不问收获”,放弃心里的执著,有缘则成功,无缘则失败,无论成败,皆无挂碍,这样我们的心才能获得解放。

末学浅见:“执着”一词,主要是指:“执着于意识觉知心常住不灭,执着于意识觉知心能来往三世。”;或者:“执着于一切法空,不承认一切众生各各自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心”。前者叫做“常见”,后者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