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5:42:02
中国近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了三次变化。说明三次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具体表现

1840年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时期.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时期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主要围绕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问题展开的学术争论。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此后又论及中国社会史问题和中国农村性质问题。这场争论进行了3次,历史上简称“三次论战”。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这场论战与共产国际内和中国共产党内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性质的争论紧密相联。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人们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感到困惑,对于确定中国革命性质的主要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即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了分歧。陈独秀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经过1925~1927年的大革命,封建势力已“受了最后打击”,“变成残余势力之残余”,进而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占优势,无产阶级只有等待资本主义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再去进行所谓社会主义革命,当前只能进行以“国民议会”为中心的合法运动。赞同陈独秀观点的一派人被称为“托陈取消派”或曰“托派”。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李立三撰写的《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一文,全面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及对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批判了“托陈取消派”的观点。
论战很快从共产党内扩展到社会,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因《新生命》杂志而得名),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改组派,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纷纷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他们有的提出“中国封建制度崩坏论”,把秦汉至清朝称之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帝国主义压迫之下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否认中国有封建阶级和封建制度;有的认为中国的问题全在于“五鬼(即贫穷、疾病、愚昧、贪污和扰乱) 闹中华”。尽管派别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新思潮》杂志(因而得名“新思潮派”)在1930年 4月出版的“中国经济研究专号”上登载了一组文章,着重从帝国主义和中国经济的关系、民族资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农村土地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性质,认为封建的半封建的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支配的地位,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后,《动力》杂志(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