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 古诗过时否 高手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02:22:58
我方为过时
请高手指点,向反方没过时提出那些伤害大的问题呢? (使对方难回答)对于对方提出的为什么我们要一直学古诗?,,为什么现在兴起学古诗热?等问题我方该咋样答呢?还高手们 能不能赐关于这事点论点论句呢?谢谢你们了

古诗的意思不好懂,没一定文学功底的人很难明白诗的真正含义。而且在现在,有能力去欣赏和阅读古诗的人很少。所以,古诗并不像现代诗那样通俗易懂,不适合大众百姓。
评古诗是否过时首先要认清这是一个什么时代。古诗出现的社会基础是我国处于奴隶和封建社会时期,经济不发达,文化普及率低。在古代,古诗可以说是文人雅士的时尚。当今时代的主题是经济发展和全球化。信息的迅速传播更有利于社会发展。通俗的文化更符合时代要求。从这一点考虑,古诗不符合现代对文化的要求,也就是过时了。
中外文学发展史上,文学实践是在不断继承、革新和发展,实践经验也日益丰富,内容与形式总是不断推陈出新,可谓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因此,古诗词的表现形式已经过时,再学习它已经过时;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既用形象反映生活,又是语言艺术,而古诗文字艰涩难懂,因此学习它已经过时。

我认为不过时。一句话,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辟,时至今日我们应该依旧学习。研究!!

古诗不过时,恰恰相反,它可以让人心不死,去热爱生活。古典诗词所透露的气息,可以和古人对话,让人心不死。
比如,诗歌所传达给人的感动力量就是诗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证据。诗歌最基本的衡量标准,首先在于对生命感发的有无以及是否得到了完美的传达,其次就是所传达的感发生命的大小深浅正邪。中国古典诗词最重要的质素,就来自于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清代词学家况周颐《蕙风词话》也曾说:“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内心的感动源于何处呢?《礼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而所谓“物”,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大自然,一是人世间。钟嵘《诗品序》有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夫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这是自然界对内心的感发。而“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则是人世间对内心的感动。
再比如,学习古诗词可以让自己学会审美,学会欣赏周围的事物。古代有很多诗歌鉴赏的标准,其中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