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史方面的书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7 12:55:59
关于文学史方面的书籍的一个书评,谢谢了,如果大家有相应的书评就给推荐一个,要交作业,而没读过什么方面的书籍,谢谢了

文人视野下的中国俗文学
按北大陈平原教授的划分,郑振铎先生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属“第一代文学史家”。《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俗文学史》是郑振铎确立学界名声的两部代表性著作,尤其是后者,放到文人与民间关系中来看,尤其显得意味深长。

《中国俗文学史》是在五四时代知识分子“到民间去”的氛围中写成的。这既有文化启蒙上的考虑,也有文学革新上的要求。晚清以后,各类文体的地位升降是一项令人瞩目的现象,中国历来以诗文为中心的传统文类格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许多向来为士大夫轻视的文体,例如小说、戏剧之类,因着各种缘由,其地位迅速飙升,不仅成为新文学创作的主要文体依托,其传统样态也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俗文学的重视,也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1920年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1922年《歌谣》周刊创刊,轰轰烈烈掀起了“歌谣运动”;1927年胡适写出了《白话文学史》,次年出版,开了个人为民间文学写史的先例;直到1934年,郑振铎开始写《中国俗文学史》,1938年出版,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的形成。

“五四那代人之所以关注俗文学,是有精神性追求的。

眼光向下,既是思想立场,也含文学趣味。提倡俗文学(比如征集歌谣),在五四新文化人看来,既可以达成对于‘贵族文学’的反叛,又为新文学的崛起获取了必要的养分。“(陈平原:《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乍看之下,五四一代文人对民间及其文学推崇甚高。鲁迅尝言,”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甚至说”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这种文人兴起的反文人文学的现象,本身颇堪玩味。实际上,知识分子或文人对民间及其文学的态度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不仅仅在于特定时代下拿民间文学来说事、来争”正统“的功利做法———抬高白话文学、民间文学或俗文学,往往是贬低古文文学、贵族文学或文人文学所需;更关键的是,文人对待民间,有一种内在的矛盾。

众所周知,郑振铎先生不仅是大学者,还是大藏书家。他一生藏书1.7万多种,近10万册。众多藏书家并不注意的戏曲、小说、宝卷、弹词之类的俗文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