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幼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3:28:26
我的一个朋友心理幼稚,跟个小孩子没什么分别,总是依赖别人,言行就像小孩子一样幼稚天真可爱。他是不是彼得潘综合症?!他家庭很和睦,也没多溺爱他,但比较管的严。他曾经受过刺激,后来就发现变成这个样子了。这个病,如果看心理医生,如果再遭受像之前的打击,会不会复发。还有,这到底什么病。想弄清楚点,才去找心理医生查询。
他17岁了还是18岁。应该差不多。

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
  童话中出现的彼得潘,离开了大人们居住的世界,永远像少年一样的活着。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行动与个性却都还表现得像小孩子的人称为 「彼得潘症候群」患者。患了彼得潘症候群的大人,比起跟其他大人相处,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模型或娃娃,怀念小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即使长大 了,行为还是像小孩子一样,而这也被称为大孩子(kidult),也就是像小孩的成人。
  患者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容易在失落中为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说:“‘彼得 ·潘综合征’患者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所以他们大都没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 用药物治愈,惟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
  如果跟上述的差不多 就应该即使的 治疗
  如果和上述的有偏差 就应该去让心理医生治疗一下

心理承受能力弱,或者说是适应能力不良。
因为接受不了刺激,所以用孩子一般的幼稚来面对,觉得可能这样就不会再有负担。和遭受挫折。这是心理逃避。
这样的情况最好是面对面的与心理医生进行交流,刚开始的时候,有个信任的人陪在他的旁边,让他有个安全感。
会不会复发,关键就是看他心理的承受能力,一般人的在接受创伤后会产生一定的抗体。以后就是要注意培养他的心理能力。和正确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他不想长大把!
他现在毕竟还小,快成年的孩子17岁!
他没有责任心,事业心,没有意识到以后要赚钱养自己家庭的人!
给他适当的压力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