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交响曲都有这种结尾方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4 14:03:57
我听过很多交响曲,还包括圆舞曲。
很多曲子结尾都要拖一个很长的调。
(就比如《蓝色多瑙河》的结尾。)
该怎么描述呢,就是基本上所有的乐器都要一起吹一个音,延长两至三秒,然后曲子就结束了。
我算是不懂为什么。懂音乐的教我认识一下吧。

我听了一下,不过,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中貌似只有3是这么结尾的。
一般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1.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2.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3.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4.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回旋曲(又译轮舞曲,英文:Rondo)是一种曲式,也可以作为一种音乐体裁,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舞歌曲,由于这种歌曲带有副歌,每唱一段后就重复副歌。回旋曲的也是如此,一个主要旋律部分要多次重复出现,其他几个次要部分插入其中。如主要部分为A,次要旋律为B,C,D……等,回旋曲的组成为 ABACAD……等。

在回旋曲中主要部分起码要反复三次以上,所以新的次要部分起码要有两个。回旋曲独立乐曲作品也可以加上序曲、中间过渡、结尾等,但主要部分为回旋曲式。

在结尾重复主题,这是回旋曲式很常见的(蓝色多瑙河,在结尾就是如此)。

个人理解哈,不一定正确:一般音乐结束的时候,起一个释放,舒缓的作用,因为人的心情从音乐中脱离出来需要一个过程,如果音乐戛然而止,就会感到很不舒服,所以用一个比较延长的音来慢慢从乐曲中脱离,感觉就好些了。

因为主音是稳定的,创造稳定感。所有的音乐几乎都是结束在主音(Ⅰ级上),但极个别的是结束在Ⅴ级上的。所以肯定营造稳定感,所以就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