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一首唐诗一首元曲中发现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9 04:54:36
唐诗: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 都护在燕然。

征蓬--指的是天上飞得蓬草(我没看注解,我的理解应该是),如果是这样
那么一定是有风, 而若有风,又怎么可能“大漠孤烟直”? 孤烟一定是在无风得条件下。

第二首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怎么怎么的好,怎么怎么的有已经且不提。且说问题 , 枯藤老树昏鸦, 昏,应该是黄昏 ,单凭这个字,就能表现出黄昏的景象。 自然会联想到“夕阳西下” ,所以感觉夕阳西下意境重复,没有必要 , 小令字字宝贵,浪费了。

第一个问题,征蓬,征指出行,蓬指蓬车,合起来是远行的车马,这样出塞意思才顺.第二个问题,昏鸦不尽道出时令也反应出惨凉荒芜的意境,令外曲重精炼,但堆叠景物烘托意境的手法也很常见,这个小曲也同样

黄昏的时候也可以是阴天呀,阴天就没有夕阳西下,况且,昏是修饰雅的。

风有大有小吧,有远有近吧,嘿嘿

征蓬: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昏鸦”,就是黄昏时候要回巢的乌鸦。乌鸦的颜色是黑的,这时候的天空也快黑下来了,从地面往上看,飞着的乌鸦已经模模糊糊快看不清了,所以叫“昏鸦”。

一。 征蓬: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二。被问倒了。我也有此一问
看我从百度百科上查的是否合意吧:
黄昏归巢的乌鸦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