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对红楼梦的认识很肤浅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2 20:18:00
很多说法完全是牵强附会,这也能算国学大师???
不懂什么叫官方语言。。。
对他的文章我是这么看的:别人写的文章逻辑性很强,让人信服,结果被他说得一钱不值。他自己的文章很牵强,有时不知所云,他好像觉得特有道理。
自以为是 思想偏激 这是大师的风范吗?
其中有一段关于秦可卿的议论有理有据 很奇怪 一看是俞平伯先生的 附在了他的书后。。

楼主对林语堂的认识也肤浅了些。

“国学大师”一词的含义并不是说要求能面面俱全,《红楼梦》也不是国学的全部,所谓“业术有专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林对《红楼梦》的看法本来就是个人观点,你又何必死死抓住不放?

楼主是否知道林语堂的中英文表达水平,综观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能把中英语言融汇贯通,文字练达幽雅,既写中文作品,又写英文著作的能有几人?

林语堂一生文史著作等身,学贯中西,散文幽默可亲,小说情真意切,传记讲究考据,而且并非粗制滥造,好评如潮且无炒作成分,难道不配“国学大师”一词?

林语堂的作品,如《吾国与吾民》、《秋天的况味》、《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等书,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甚至毫不讳言地说,美国人就是靠着这些文字对现代中国人产生初步印象的,难道这样的贡献不配“国学大师”一词?

顺便说一句,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在1975年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可惜落选,难道这不是对他的成就的一种肯定?我们天天把这个奖看成是酸葡萄,但这件事却是对国人一种莫大的讽刺!

可以这样说,如果林语堂不配“国学大师”一词,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多少人能以此词形容了。

请楼主不要受所谓官方语言影响,断章取义去评价林语堂,他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能力是学界公认的,这不是托大之词,是大众的心声。

所谓的“官方语言”,就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的伟大,林语堂曾与鲁迅在30年代初有过文学论战(其实从今天看来有不少内容仅仅是学术上的分歧),于是林语堂就被定性为***了(***是什么意思,不好,也不必明说吧)。

林语堂的作品在1949年后一直被禁,或是接受“缺席批判”,到了80年代以后才有机会以一种非主观评述的姿态在大陆与众多文学爱好者见面,许多人看了细加分析以后方知其学问之深,水平之高。如果你不信可以到大学文学院里作个实地调查,看看他在学界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公道自在人心。

“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这是林语堂一生的座右铭,也决定了他的文风(尤其是散文)。

林的散文不像鲁迅的杂文那样讲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