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筑砼,地泵,发生堵管,混凝土塌落度正常180mm,未发现离析,我考虑可能是泵管连接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9:06:49
泵管总长度在200m,80泵车。出泵车15米垂直向下7米,然后水平运行150米,垂直向上5米,然后水平运输20米。全长共有90°弯头7个,145°弯头1个,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是混凝土泵管连接方式不正确的原因吗?
跪求高人讲解垂直运输7米的泵管连接方法。
是垂直向下运输7米

前几天,是4月17日,我们这浇筑砼也发生堵管了,一个是泵管接的太长,这个是场地有限,不能用汽车泵浇,没发改变,另一个就是石子的级配了,我们这砼公司一般采用5-20mm的占30%,20-40mm的70%,我们技术负责人,及试验员就去砼公司跟他们协商,将后来比例改为1:1,两种粒径的各占50%,浇筑恢复正常了,两台地泵连续浇筑30小时,再也没堵管现象发生,建议楼上的参考下

补充下,我们这是8.2M高的垂直向上浇筑,泵管总长180m,浇筑面积是6020平方,一次成型。

楼上说得很对,弯头太多了,不过也不排除是砼的骨料级配问题和浇注砼时的时间间歇原因,另外管道太长,泵车功率也要加大,你中间的水平运行150米,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试试搭设架子,这样就使整个泵管水平铺设了

到天工网去看一下,其中有个所有规范的下载区,里面有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10-95),不知道有没有用,注册一下就可以下载了

我考虑可能是泵管连接的问题,地泵向下打灰很容易堵管,不要弯曲布管至浇注地点,弯头太多了。

其实布置泵管的原则很简单,只要送到目的地,弯头越少越好,管线越短越好。如果受条件限制,必须这样布置管线,则应在混凝土配合比上做些文章,使混凝土易泵。

其一,使用粉煤灰、硅灰。这两种材料颗粒均为球状,具有‘滚珠润滑’作用,可以减少混凝土与泵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即起到助泵功能。

其二,使用骨料级配要好,提高混凝土的粘聚性(即不泌水、不泌浆)。最容易发生堵管的情况是混凝土泌浆,如果水泥浆在压力作用下从混凝土中离析出来,留下干涩的骨料在管道中(特别在拐弯处容易发生),管道怎么会不堵呢?!提高混凝土粘聚性,不仅骨料级配要好,还应多用粉料(水泥、矿粉、粉煤灰)或者使用硅灰(高比表面积材料,提高粘聚性最有效)。混凝土坍落度也不宜太大,180mm左右可兼顾流动性和粘聚性。

总之,你这里的管道布置看起来不合理,应该可以简化。如果是受空间限制,必须拐这么多弯,只要混凝土配的合适,也是可以顺利泵送的。

泵送坍落度180?大了点,最好是140正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