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中陈设的武器介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0:59:00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中陈设的武器介绍

苏联“T-34”坦克
  T-3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和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其数量仅次于美国“谢尔曼”坦克),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
  苏德战争前夕,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研制一种新型坦克以对付德军可能发动的进攻。1939年12月,在对样车进行改进后正式命名为T-34中型坦克。
  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呕血杰作。T-34最先是БТ坦克发展计划的产物,最先的设计方案A-20型中型坦克于1937年11月完成设计。A-20坦克装备一门45mm火炮,最大特点是大倾角的防护装甲,但仍保留了БТ坦克的轮履结构。而后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改装76.2mm火炮的A-30型。科什金针对轮履方式所带来的生产复杂、不合实用的情况,彻底抛弃轮履方式,于1939年在哈尔科夫首先试制出A-32履带坦克,后改称T-32坦克。
  T34中战车的发展是继承BT系列快速战车而来,当时重量为25.6吨,车体外壳皆以焊接式钢板构成,因此装甲厚度并非十分坚硬,但采用颇具革命性的“斜面式”战车设计,以其良好的倾斜角度祢补装甲厚度的不足,对日后各国战车发展影响甚巨,它内部装有一门76.2mm高速炮,日后凡装有此炮者均通称T34/76,再以炮管长度与炮塔形式之不同而有所区别,而机动性灵活与操控简易是T34优于它型战车的另一特性。但其车内空间配置欠佳,操作负担过于忙碌也是影响作战效率的的缺点之一。 随着战事的进行,德国业已推出了崭新的虎式与豹式重战车,从苏俄手中夺回技术上的优越地位,而在库斯尔克坦克大会战中俄军虽在以量胜质的状况下成功的阻截了德军的攻势,但业已察觉到T34/76已有改良的必要了!
  防护力更强,且正面装甲厚达110mm的T34早在1942年便已发展成功,但是苏俄当时所注重的并不是防护力而是火力,特别是对一种由85厘米口径高射炮改良而来的战车炮颇为注意,这种火炮在试用于KV式战车系列上甚为成功,因而决定将原来的T34炮塔加大,并将85炮改装其内,著名的T34/85系列战车至此诞生,T34/85战车的炮塔加大的结果使原先的乘员编制由四人增加为五人,车长与炮手的职责也分开而大为改善了战车的作战效率,炮塔前缘与两侧的装甲也都加厚至75mm,车身装甲维持在45mm左右,以便控制车重不越32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