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请运用相关知识,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下述案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5 06:05:40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的基础教育迅速发展,这增加了技术工人的供给,同时也提高了对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政府教育支出的2/3以上集中于中小学教育,这样的结果就是:1960~2000年,平均接受学校教育的年限翻了一番多。
韩国教育的分布非常公平,公平程度高于收入的分布。在1960年,当时韩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目前中国的水平相同,韩国教育的基尼系数为0.55,低于中国1975年的教育基尼系数。到2000年,韩国的教育基尼系数下降为0.21(收入基尼系数为0.34),大大低于中国2000年教育基尼系数0.40的水平。从韩国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假说:公平接受教育保证了技术工人的供给,从而扭转了过分以技术为基础的收入趋异的趋势。(摘自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67页)

中国,一个改革家,特别是一个失败了的改革家,在他的生前身后,往往会非议甚多,以致盖棺难以论定。然而,主持宋代第一次重大改革“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则是个例外。

朱熹评论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1]

刘宰评论他:“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2]

范仲淹的改革同道韩琦评论他:“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3]

宋代最大的改革家王安石评论他:“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4]

前贤渺远,近哲可师。在宋代,乃至后世,这个失败的改革家,则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中的圣人。

范仲淹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之高的精神地位?同样是改革家,王安石的身后为什么竟是毁誉参半,而范仲淹则是“名节无疵”?

以往,人们评论范仲淹,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范仲淹的事功上,集中在范仲淹如何主持“庆历新政”和抵御西夏这两件大事上。[5]诚然,这是范仲淹的主要活动,不应当忽视。然而,人们却很少去探讨形成范仲淹这些事功的原动力是什么?在这种原动力的推动下,产生了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与行为方式?而形成这种原动力的时代背景又是什么样?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上的原动力,范仲淹会有如许事功,会得到如许评价吗?在这里,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一下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