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下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4:59:24
论文,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下载,发到邮箱

我能帮忙下载~问题是怎么给你

多年以来,中国企业虽然在飞速成长,但依然被一种强烈的自卑感笼罩着。这种感觉不仅来自于我们的企业同那些已经被完美化的跨国公司相比,总是显露出规模小、资金少、市场经验缺乏、技术和管理水平低等诸多短处来,同时,更深层的困惑还在于我们“制度落后”。什么制度呢?用一些经济学家最喜欢也最被滥用的一个概念,就是“产权制度”不健全。

因为去年郎咸平教授对国企MBO(管理层收购)提了不少意见,使得国家对早已在基层全面铺开的国企产权改革,多了一份警惕,国资委先后出台了几个文件对此进行规范,并且明确提出大型中央企业目前不适合进行MBO。不过,一些研究者依然抱着“产权”不放,似乎不把企业产权拿出一部分来给管理者,这个企业就没有前途和未来。

最近,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因为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遇到不少挫折。中航油炒石油期权亏了几十亿元,四川长虹一下子在美国被套牢几十亿元,TCL和联想分别收购国外企业,也磕磕绊绊。于是,又有论者出来提意见了:中国为什么培育不出自己的跨国公司?答案是,“制度环境不适宜,产权失位”。这种把一切有关企业竞争力不足的最终原因,都归结为产权不明确,在一个不断倡导制度创新的时代,的确有蛊惑人心之嫌。

长期以来被搞得过于复杂化的产权制度,从本质上说,无非是一种激励机制,是通过按月发工资激励,还是拿年薪激励;用巨额奖金激励,或者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用股权激励,都未尝不可。但是,因为有些经济学家假定每个人都是所谓“理性个体”,都要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进而得出“激励越多干劲越足”的简单结论,或者说“如果不为自己干,肯定不努力不负责”的粗浅判断,这样一来,所谓明晰产权制度的国企改革,在操作过程中自然有意无意地变成了一种变相瓜分制度,所谓MBO,也就成了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如何分和分多少的问题。而糟糕的现实在于,“产权不明晰”最终成为很多缺乏竞争力和管理层失职的企业逃避责任的首选理由———因为管理层没有股权,所以企业肯定搞不好;因为企业没搞好,所以必须让管理层持股———这种观点就是通俗化了的产权改制逻辑。

笔者的疑问在于,有多少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是先把产权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