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对今天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5:31:27

天文和历法
战国人在星象观测和记录方面有重大贡献。二十八宿体系的创立可能开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它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座标图,五大行星的运行,彗星、新星、流星的出现,都可以在这个座标图上标定出方位来。根据恒星的方位,又可以推算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由此编订历法,指导生产。彗星的观测和记录,最早见于《春秋》文公14年(公元前613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比欧洲早近700年。从《左传》看,春秋时人对日食、陨星已有准确记录。战国时期有许多观测星宿运行的占星家,齐人甘德著有《星占》八卷,魏人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后人将他们两人的著作合编为《甘石星经》。他们较精密地记录了黄道附近的一百二十个恒星的方位和这些恒星距北极的度数,用来观测木、火、土、金、水五个行星的运行,并发现了这五个行星运行的规律。他们测定的关于恒星的记录,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春秋时期,我国已能用立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精确测定冬至时刻,较准确的推求回归年的长度。《左传》中有两次冬至时刻的记录。一次在鲁僖公五年(前655 年),一次在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这是我国观测冬至时刻的最早记录。春秋中期以后,推定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5日,一个朔望月为 29.53085日,19个回归年正好为235个朔望月,于是发明了19年插入7个闰月的方法,即19年七闰原则,比西方早了160年。
为了更精确的反映季节变化,春秋时期人们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即把一年平均分成二十四等分,每十五天一个节气。它反映了太阳一年内在黄道上运动的二十四个特定位置。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世界上实行阴阳合历的国家不少,但只有我国创立了二十四节气。
数学
数学在春秋时期有一定发展。四则运算方法春秋时已趋于完备,现今通行的乘法口诀,这时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筹算法,筹算是我国独特的以算筹为计算工具的一种计算方法。算筹是一种10多公分长的竹棍,用极简单的竹筹纵横布置,就可完全实现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能够表示出人和自然数。
物理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知识的水平可以《考工记》和《墨经》为代表。
《考工记》是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它记述了30多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划、制造工艺等问题,是一部有关手工业技术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