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烽火是怎样确定方位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7 17:36:13
是如何控制速度的????????????????是怎样确定方位的????????????????????????????????????

周朝的疆土在现在的陕西岐山一带,因为大力发展农业,国家逐渐富裕兴旺起来。当时西邻的戎狄,时常来侵扰和抢掠,为了抵御戎狄的侵犯,必须有迅速灵活的通信手段。于是,周朝在边疆一带,设置了很多烽火台,这些烽火台是用石头砌成的方形台子,高出地面约7 米,每个烽火台相隔5里左右,台台相望。平时台上堆满柴草和狼粪干,由士兵昼夜看守。一旦遇有紧急军情,夜间举火,就是点燃柴草;白天举烟,就是点燃狼粪。狼粪燃烧时黑烟直上,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所以烽火台又称狼烟台。根据敌情的不同,还可用不同的举火放烟方式。如敌人在500 人以下时,放一道烽火,在500 人以上时,放二道烽火等。这样,每当一个台“报警”,邻近的台看见之后,马上也放烽火,一台接一台把消息迅速传到远处。军队见到那熊熊火光和滚滚浓烟,会立即整鞍备马,准备迎击。即使把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京都,也不过一天的时间。而如果用快马报信则慢得多。

汉代边塞将敌情分为五品:
第一品,敌十人以下在塞外者;
第二品,敌十人以上在塞外,或一人以上、五百人以下入塞者;
第三品,敌千人以上入塞,或五百人以上、千人以下攻亭障者;
第四品,敌千人以上攻这障者;
第五品,敌已据守亭下障城者。
(2)蓬火信号。与上述敌情分品相应,蓬火信号亦随之对应地分为五级:
第一级,昼举一蓬,夜举一苣火,毋燔薪;
第二级,昼举二蓬,夜举二苣火,燔一积薪;
第三级,昼举三蓬,夜举三苣火,燔二积薪;
第四级,昼举三蓬,夜举三苣火,燔三积薪;
第五级,昼举亭上蓬,夜举离合火。
蓬,以缯布制作,白天有敌情,在烽火台下用桔槔或辘轳升起,使后方传递烽见而知之; 苣火是用柴草堆积,夜间有敌情,则在烽火台旁点火燃烧,白天可见烟起;夜间有敌情,则 将苣薪插在烽火台上的木橛上点燃(敦煌是用芦苇捆成直径约20厘米粗的苣束),同时在烽 火台下也燃烧一定堆数的积薪,以便后方望见火光而伟烽。唯有“亭上蓬”和“离合火”分 别为危急信号。当敌人已占领烽火 台下的障城,烽火台受到直接攻击时,白天则在烽火台 上挂起布蓬,夜间则在烽火台上举离合火。离合火,据推测是举起两个火 把,频作分合以 示紧急 。

2、蓬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