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05年的高考生物真题,解释好的肯定加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0:37:09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检测这种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
A解旋酶 BDNA连接酶 C限制性内切酶 DRNA聚合酶

检测突变基因使用DNA探针,需要解旋酶。

但是答案是C 理由是选项中仅有限制性内切酶具有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的功能。

我觉得这个答案太牵强,有很大的漏洞。
请教高手,还有要是今年考试遇到这样的问题改怎么办?

解析:首先这道题考点是选修本中的基因诊断,所谓的基因诊断就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而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与探针序列互补的同源核酸序列,常用以下方法。
(1)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 此方法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特异性DNA探针来检测是否存在基因变异。当待测DNA序列中发生突变时会导致某些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改变,其特异的限制性酶切片段的状态在电泳迁移率上也会随之改变,借此可作出分析诊断。
(2)DNA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 在人类基因组中,平均约200对碱基可发生一对变异(称为中性突变),中性突变导致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称为DNA多态性。不少DNA多态性发生在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上,酶解该DNA片段就会产生长度不同的片断,称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RFLR按孟德尔方式遗传,在某一特定家族中,如果某一致病基因与特异的多态性片断紧密连锁,就可用这一多态性片段为一种“遗传标志”,来判断家庭成员或胎儿是否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甲型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变和苯丙酮尿症等均可借助这一方法得到诊断。
(3)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遗传疾病的遗传基础是基因序列中发生一种或多种突变。根据已知基因突变位点的核苷酸序列,人工合成两种寡核苷酸探针:一是相应于突变基因碱基序列的寡核苷酸;二是相应于正常基因碱基序的寡核苷酸,用它们分别与受检者DNA进行分子杂交。从而检测受检者基因是否发生突变,以及是否有新的突变类型。
根据题意,可用第一种或第二种方法,因此检测过程中必须用到限制性内切酶。但事实上这道题失分相当严重,高考后我简单统计一下,一个成绩中等的班级总人数为41人,选正确C答案的只有6个,绝大多数学生错选A,而错选A的学生其实思路主要考虑到DNA杂交技术,他们知道DNA杂交技术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两种生物的DNA的单链放在一起,如果这两个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那么,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DNA杂交中要用DNA单链,所以学生考虑到用解旋酶使DNA解旋成单链,但是学生忘记了只要把不同来源的DNA分别加热到100℃或调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