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什么意思?文言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5:09:25
见于《无梦楼随笔》,很多文言的意思不懂,出处太多,一一查找太慢,遂请求帮助!!愿倾囊以求。多谢
《管子》:圣君任公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八蜀志.却正传》:小屈大伸,存公忽私。《晋书.刘颂传》,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晋书.潘尼传》:忧虑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理之至也。
案:古代伦理观念,儒、老各有解释和解决方式方法。《老子》,少私寡欲。《管子》,悦在施有,众在废私。注,将欲济众,在于废私。又曰,居身论道行理,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又曰,如天如地,何私何亲。法家之公,在于以一种固定的原则消灭一切私,包括个人幸福和人格正义。儒家的公,则以一种抽象的伦理消灭一切人生感情。《列》:公公私私,天地之德。则认为公私皆有合理性,并行不悖,乃宇宙观基础。《苟子》:志忍私,然后能公。注,谓矫其性。《韩非》言曲以便私。不明察,不能烛私。私
是一种不道德的东西。(法言》:事得其序之谓训,胜己之私之谓克。意与苟同。《国语》:夫正国者,不可以昵于权,行权不可以隐于私。昵于权则民不通,行权隐于私则政不行。王符《潜夫论》明王审法度而布教令,不行私而欺法,不显教以尊命。一言概之,法家以私为治国之大敌,儒家以私为修身之大敌。《论语》:退而省其私。(蜀志.李严传》注,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镜无私,犹以免谤。

据《韩非》,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为之私,背私为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已知之矣。《礼》,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苟》,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私乃小团之利益,《鬼谷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绝
妙。私乃人之所好,亦是人之弱点。稽康《释私论》,有宰嚭耽私,卒享其祸之语。

《后汉书.马援传》论,夫利不在身,以谋则智;需不私己,以之断义必厉。以其不涉己之利害也。

(一三八)

《易》,以断天下之疑。《书》,蓄疑败谋。《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公羊传》注,春秋谨于别尊卑,理嫌疑。《谷梁》,著以传著,疑以传疑。《说文》疑,惑也。《汉书.师丹传》,帝所折中定疑。《鬼谷子》,决情定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6686223.html

最后一句话:
《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兼并弱国和攻取政治昏乱之国,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能够使出来,真是阴谋诡计头绪变化很多啊。

本来都是些很简单的字词组成的句子,但光从字面上理解就很困难,要用情感去理解,就是说要用心,多想想就知道了,词典都不用查的。

《管子》:圣君任公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任是随同,随和的意思。】
《八蜀志却正传》:小屈大伸,存公忽私。【屈小成大,留公去私】
《晋书刘颂传》: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公道是政本,自私是乱始】
《晋书潘尼传》:忧虑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理之至也。【忧虑生于自私,兴于欲望。自私者,欲望者都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平常的道理。】
《老子》:少私寡欲。【就是不断减少自己的私欲。】

如果你只是自己读,就像这样理解最快,也没必要抠字眼,除非你要教课。有时候古文废话也挺多的,去掉多余的字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