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甫的《春望》没有一个字是押韵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1 21:57:41
杜甫的名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共八句,没有一句跟另一句押韵,写得太离谱了吧。虽然听说汉字古音与现在的发音不同,可是差得业不会如此之多吧!是作者故意不押韵,以显示与其他押韵诗的区别吗?
噢,原来是这样的。看来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比起古代语音相差很远呢。真是非常感谢您及时的回答。顺便问一下,您知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网站提供古汉语语音再现的内容呢?很好奇想听到那时汉语的语音面貌。

以现代的普通话发音来看,杜甫的《春望》听起来没有一个字押韵;
但实际上,从方言中保留的古音来读,会发现《春望》中是有押韵的,如客家话的“深”念 qim,“心”念 sim,“金”念 gim,“簪”念 zim,这些字的韵母都是“-im”;
可见,杜甫的《春望》听起来没有一个字押韵是古今音变的缘故。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