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康与古代小康区别和联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8:54:54
如题,大学一道语文作业题。

华夏”中中华民族的称号。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统称为“华夏民族”。 中国人都以“华夏民族”、“华夏子孙”为荣。

究竟这个习以为常的名称,如何得来?作为一谜,古往今来,却有种种说法。

古人的说法见诸于《左传》、《孟子》、《说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

现代人的观点有两二种:

第一种认为,“华夏”是民族的名称。

这种观点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夏”这个名词则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说:“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认为,华夏实际上历史上夏族的一个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肃、河南、山西一带,后来这个民族不断向四处迁徒,逐渐形成“东夏”、“西夏”、“大夏”三部分,后来大夏变为夏族的总称,也是夏族的美称。

第二种观点认为“华夏”是地域文化概念。这种观点分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民族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反之,“中国”以外的四方的文化低的地区和民族,就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来华夏不断壮大,凡是接受华夏文化的各个民族,大都纳入了传统华夏族的范畴,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大致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后来,黄帝兼并了炎帝部落,又统一了其它各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的先祖。华夏集团也因其连续的胜利,巩固了自已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代表。

总之,“华夏”名称之解并未结束。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很劳苦,应该让他们稍得安宁。后世人们把家庭稍有余财,可以安然度日,称为小康。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出自西汉的《礼记·礼运》。在这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指的是人民富裕安康的社会局面。

中华一词,大约在魏晋时即已出现,南北钥已普遍使用。《晋书·刘乔传》记载刘弘上表给晋惠帝,表文中有: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