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2 22:08:57

一是外因,当时蜀中已无能人,诸葛亮缺乏有效辅助他的人。
二是内因,由于无人辅佐,导致他不得不事必躬亲,结果劳累过度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诸葛亮是一个有着非常传统的正统观念的知识分子,受先主之托,必须尽所托之事,因此将完成光复汉室的事业视为自己的事业,随不能为,亦勉力而为之.大凡如此者,皆短寿者也.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可以看出。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可以看出。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为蜀国比孔明能干的人都没有

因为诸葛亮得到刘备的欣赏,而能崛起。但为报答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