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环境质量如何?有无什么的污染?与现象的比较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6:09:30
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

农业社会 有什么污染?无非就是烧些农作物 环境绝对好 别说那时候了
下面参考:清朝的
迁海令 凡是沿海数百里的树木都要烧毁 森林摧毁
垦屯令 随着人口恶性增加结果使土地恶性开垦使水土流失严重更加破坏
废弃了明朝保护环境的一贯华夏良好政策
废弃了明朝合理的屯耕制度
比如徐霞客明末的环境报告,据我所知 中国的虎的数量还是很普遍的
但是到清末就只有东北虎和华南虎
鹤在古代是普遍存在的
在清末就只有华南和江南有了

虎和鹤这两种生物生存要求比较高
可以看出明清的环境的不同了
明朝的中国环境是90 清朝就是50 今天就是5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政府统计人口超过两亿,到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官方统计人口已近4亿。 为了养活这样多的人口,除了提高粮食单产还是靠开垦。平原地区已经过度开垦,民众便向山区蜂涌。福建和江浙向江西、两湖地区移民,江西、两湖地区向贵州、四川移民,也就是长江中下游人口向上游移民。新的移民以极其落后的方式毁林开荒,大规模地破坏山地森林植被,导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开始成为问题,进而影响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由于上游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导致水患,结果长江中下游连年水灾。
清朝唯一加以政策性保护的是东北和蒙古。东北是满清的老家,为了保护这片故土,清朝禁止汉人入关开垦。禁止汉人进入蒙古垦地则是因为其民族隔绝政策。这些政策尽管并没有被严格地实施,但客观上还是保护了这两地的生态系统。东北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而且直到目前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密集地区。

绝对地好,比现在要好得多了

比现在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