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学国学】传统彩瓷“素三彩”之所以称“素”是因不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7 21:40:31
A.绿色 B.黄色 C.红色 D.黑色

C.红色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始于明代正德时期,盛于清代康熙。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品种。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

C红色
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1989年版的《辞海》中的“素三彩”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除此之外,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认真说来,“素三彩”一词最初就没有严谨定义,所以至今仍具有很大笼统性。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优点,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C.红色

C.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