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8 10:45:44
作业

我研究孔子多年,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时”,由“时”发展为“中”、“和”。另一个是“仁”,由“仁”发展为“义”、“礼”。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说“时”。《孟子·万章下》说:“孔子,圣之时者也。”《论语·微子》中,孔子自己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我看这都是“时”的证明。孟子

说:“孔子之去齐,接浙而行;去鲁,日: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这就是“时”。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接浙而行”。做饭,淘淘米未等煮就去了。去鲁的时候就不这样了。离开鲁国,孔子说:“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如果是父母国,离开就不那么着急,慢慢走。一样离……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主张仁政。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关于这两句话的讨论,实在已经很多很多了,用不着我再罗嗦。

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需要说清楚,孔子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

仁只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政不是他的观点,是孟子的观点

内胜外王

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