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十二三岁时志存高远的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7:45:33
急需名人年少时,大概十二三岁时,他们脚踏实地的努力,志存高远的故事,越快越好,真的很急。麻烦救救命啊!!!!!如果好我会追加分的!

李克敬(公元1659年―――公元1727年),字子凝,号小东,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一生与诗文相伴,数十年笔耕不止,在文学、史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建树颇多。50岁中进士,官拜编修。公元1727年病逝于京城。

  公元1659年冬,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山东峄县。教书先生李冲急急忙忙走出学堂,他还没进院门,堂屋里就传来婴儿的哭声,像一把嘹亮的小号,吹得李冲脸上笑开了花。“恭喜呀,恭喜!又是一个小子。”街坊四邻们都已哈着热气前来道喜,这时李冲一脸的憨笑。这是李冲第三个儿子,就是后来康熙南巡钦定的头牌诗人李克敬。

  少年志存高远

  “李实斋,李实斋,吃得宴席打得柴。”李杏和贾三近是志同道合的文友,于是有此戏言,他们当时都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李杏就是李克敬的高祖。李家数代以教书为生,其先祖李九思、李九畴、李九叙、李九经也都是贡生。克敬的曾祖李鱼化,祖父李春光,父亲李冲都以设馆教书为生,日子过得平淡了一些。

  明末清初的山东峄县,饱受战火创伤,田园荒芜,户籍削减,百姓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李克敬的父亲李冲在战乱时被兵掠走,九死一生才逃出虎口返回家乡。以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李冲为了遵照读书的祖训,变卖田产,购置笔墨,供自己的六个孩子读书。他白天打柴种地,晚上教孩子们读书,生活十分艰辛。成名后的李克敬在回忆少年生活时,仍情不自禁为之落泪。“惜吾先君子遭明季兵火,流离失学,仅而有生。荒城文献断绝,乃奔走丐借经书,捡薪燃明,荐涉文史,以意授吾兄弟,所存田产尽以推让世父,辛苦旅寄,节衣缩食,教令求举,每念此,悲痛不自胜也。”在六个孩子当中,克敬是最懂事的,他知道家境贫苦,所以他读书格外地刻苦。《峄县志》记载,克敬“幼敏悟嗜学,弱冠为诸生”。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吟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

  康熙十三年,峄县新任县令周祚增上任后,通过拜访乡绅名士,得知峄县境内有一位少年才子叫李克敬,聪慧过人,博古通今,于是派人把他叫来。在县衙大堂之上,文武官差站成两排,整个大堂足足有百人。克敬第一次上县衙竟毫无惧色,虽是一身布衣但也干净利索。周县令拿起经书问及孔孟的名篇,克敬篇篇都背诵如流,一字不差;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