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影响力的体育项目,比如足球、网球、田径、游泳等,中国都搞不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07:01:18

中国足球改革是中国整体改革的标本。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体育最早向国外学习,进行市场化、职业化改革的领域,却不无讽刺地成为了全民“娱乐”的对象。有人据此说,这都是市场化惹的祸。真的是这样吗?

了解中国足球的人都清楚,中国足球的市场化、职业化改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经停止了,近年来更是在狭隘既得利益的主导下,大踏步后退了。中国足球并不是市场足球、职业足球,而是行政足球、政绩足球;足球领域不是市场说了算,不是俱乐部、球员、球迷这一足球的主体说了算,而是政府说了算,政府官员说了算。也就是说,中国足球的市场化、职业化实际上是半截子市场化、职业化,或者说是伪市场化、伪职业化。

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的足球和某些领域的改革是何其像!最开始,通过市场化改革,俱乐部产生了,足球市场活了,球员富了,足协也富了。但后来人们发现,在这个市场中,政府的意志无处不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蛮横和居高临下无处不在,资本与权力的勾结无处不在,于是有了联赛的混乱,有了假球黑哨的横行,有了各种乱象的频出;足球场没有成为运动场、市场,反而成了权力和金钱的角斗场。于是,当我们用伪市场化、伪职业化的足球去和国外真正市场化、职业化的足球对抗时,输得是何其惨。

在国外,有影响力的体育项目,比如足球、网球、田径、游泳等,都实现了真正市场化、职业化,中国用伪市场化、伪职业化很难与人抗衡。

在国外,财政支出的大多数是用于公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不大可能用公费培养大量的专业运动员。没有影响力的体育项目,比如乒乓球、射击、举重、跳水等,由于观众少效益差,都是 非职业化的业余运动,中国用公费培养的专业运动员与人家业余的运动员抗衡,即使拿了金牌,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一边是没钱看病的百姓,一边是大量金钱换来的非主流体育项目的金牌,这是对当政者 伟光正 的证明呢,还是绝妙的讽刺呢?

你们都错了。中国体育奉行的奥运战略。只重视奥运会项目非奥运项目死活根本不关心。

中国人是很精明的,或者说是很会变通的。

咱们这些项目玩不过老外,所以选择了老外不完的项目。举重,乒乓球,跳水都是这样的。

田径和游泳适合西方人的身体结构,我们在这些项目中要有突破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