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毛邓三的理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7 08:21:17
浅谈对毛邓三的理解

在此

鸦片战争触碰了天朝上国高傲的神经,伴随着侵略者的入侵,是无尽的苦难。但也是由此开始,中国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落后的,并且广泛地产生了对民族出路的思考。伴随着社会各个阶层从各种层面和角度上的分析,不间断地发生着社会分析理论以及政府施政理论的创新。

历史已经证明,保守自封是行不通的,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保持活力,就必须不断进行变革,不断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和发展。中国正是因为有了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不断坚持理论创新,并将适合社会环境的新理论运用到国家建设中,才有了渐渐重新崛起的希望。

一.辛亥革命前的理论创新

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晚清时期(1840-1911)是中国社会在保守传统与变法革新之间来回摇摆最为不定的时期。

西方列强敲开中国大门后,第一次突出的理论革新是由封建统治阶级自发发起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指导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肯低下天朝高傲的头颅,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但这种学习显然是不彻底的,”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1]。挣扎运动30年,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李鸿章晚年总结自己一生时也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2]。制度的束缚造成了革新的不彻底,也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接下来的戊戌变法开始针对政治体制提出创新理论,从更深层次上突破传统,试图打破中国毫无活力的政体形态,创造西方式的君主立宪的民主国家。虽然因为既得利益的保守势力过分强大,造成了这次维新运动最终失败,但政体深度变革的提出却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产生了巨大影响。

及至晚清新政,统治阶级的革新意识已经发展到极致,改革科举和兴办新式学堂体现出执政当局已经意识到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论创新对统治稳定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但是当局仍然不愿意进行完全的变革,中国内忧外患的危急局势已经等不及他们慢慢改变,整个社会期待着更彻底的变革。

二.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

清末革命组织的大量兴起,对社会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