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阅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5:28:50
我是2009的考生了,但2008年那篇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阅读《河的第三条岸》,我还是一直看不太懂,请大家指点一下我。

别直接给我发答案了。

《河的第三条岸》是庄子式的寓言,用文学来传达形而上的哲学观念,传达作者对世界、人生的看法。

而作者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看法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多元的甚至没有确切可能的答案——就像“河的第三条岸”。所有的猜解只是向“可能”接近,但没有标准。

我猜解的可能性是:

1、等待

等待的最终结果等待的失败和无法等待;等待的结果与付出的时间和代价无关;等待的结果与内心的期望的结果完全不同。

任贤齐唱“我等的船还不来”,如果用一生等待的船真的来了呢?发现,自己却只是叶公好龙一场?刘德华在《十面埋伏》对章子怡说:.“三年来,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你。”还说:.“我等了你三年,比不上他陪你三天。”

2、逃离

逃离了现场逃离了世俗流放了心。

尽职、本分、坦白——意味着责任、坚守与诚实,这是最高美德。然而,最高美德在没有激情的世俗中开始无奈,继而,绝望,以至冷酷到底,没有亲情可以感动他,没有世俗可以约束带他。逃离就意味着决裂。

其实,“我”一直没有理解父亲,就算理解了父亲,也没有父亲那种毅然决然的勇气。

最后,当“我”面临生老病死的困惑的时候,曾经想“顶上父亲的位置”,然而,最终的“我”并没有踏上那只船。

3、坚忍

在女性的爱的内涵中,坚忍是最大的“爱的美德”之一。

母亲背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母亲在无法改变父亲离开时只是脸色苍白,那是绝望——想起薛宝钗看着贾宝玉去考科举时的模样;母亲的带着羞辱的舆论中保持镇定;母亲除了承担家庭的生活压力与社会的舆论压力,还须要给一个不可能上岸的丈夫准备粮食;母亲最后走了。

母亲是现实的勇者;父亲是精神的勇者;而我,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最后幻灭成了无尽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