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5 08:11:34
既然都说同性恋是存在的,就想了解这个怎么来的。
有人说是先天就有的,不大相信。难道他(她)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对异性产生过冲动吗?
而且映象中搞艺术的、演艺界什么的同性恋比较多,是不是他们看的、干的异性太多、腻味了,出现“审美疲劳”,要换换口味才变向同性的呀?(我有时连续看片子看多了,就有点腻了的倾向)。

其实,对于同性恋的成因,现今科学界还没有最直接的证据(比如:基因方面),但是世界上500多位科学家长年对数以百万计的案例调查、分析、统计,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性倾向是先天的,不可改变的。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所以目前此观点只能称为是世界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共识”。由于此项共识,外国以及中国(2001年)已经将同性恋划分到病态之外。
中国的心理学界跟世界脱轨长达几十年之久,所以,现今仍然在沿用很多陈旧的心理学观点。最普遍的就是以弗洛伊德为首的“同性恋后天形成论”,所谓的环境改变性倾向。在中国普遍流传的观点,比如:小时候受到一定成长环境的影响、跟异性感情失败受到刺激、跟同性恋有过接触从而被拐歪等等,这些观念完全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但事实上,弗洛伊德虽然是心理学的始祖,但是他的观点早就被现代心理学全盘否定了。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得出是通过几百个案例调查得出的,几百个案例并不具有代表性。现代科学家通过大量的、长年的案例分析得出了目前的结论。但是显然在中国,人们还是沉溺于旧有观念中,无法自拔。
向你所说的:“腻味了”、“审美疲劳”等等也是受到以上错误理论的影响。同性恋是跟同性才能达到心理和生理的全面满足,异性恋则是跟异性。所以说,同性恋简单的说对异性没有兴趣(包括生理及心理上的满足感),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审美疲劳”了。就好像说一个人他不喜欢看电影,当然也就不存在腻味不腻味的问题了。
至于“同性恋中出大师”这个说法,科学上并没有认可,科学研究显示,天才与性倾向没有什么联系。那些有名的大师,比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等,他们只不过凑巧是同性恋罢了。

你可以看一下李银河的著作,她有很深入的研究过这个问题,人的性向就像是个光谱可以折射出不同色彩,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同性异性双性倾向并存的,只是在某一时间某一倾向占主要地位,李银河也说过,成为同性恋也与第一次性经历有关。周围有朋友的确是天生的,Gay或les 从小就对异性不感兴趣,这没什么可奇怪 同性恋是千百年来就存在的,也许有些人是如你所说玩腻了换换口味,就像心理书籍说有些人只是在青少年时期有同性恋倾向,成年后就会恢复为异性恋。但是大部分还都是纯粹的同性恋者,为了自己和异性恋并无区别的深刻的爱情在艰苦的隐忍承受着,希望有朝一日守得云开见月明,希望楼主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