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夫是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9 01:19:33
周恩来对此表示歉意,说:"有人带了一些小孩来这儿,是为了点陵墓的风光,造成一种假象。你们的记者向我们指出这一点,我们承认这是不对的。我们不愿意文过饰非,而且已经批评了当事人。"在我们访华的过程中,我情不由己地想起章晓夫的高谈阔论是多么装腔作势,而中国人的待人接物是多么平易近人。其实,章晓夫的吹牛不是为了掩盖其自卑的理;周恩来机警的自我批评则是自信心充分发展的明显表现。我知道,这只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但在事实上,这表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信不疑。凭借这一优势,他们总有一天会战胜我们和其他人。————这是尼克松的文章里写的,就是这个章晓夫,你知道吗?

是你自己吧?!

赫鲁晓夫。

我不知道章晓夫,我只知道赫鲁晓夫,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赫鲁晓夫于1894年4月17日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24岁时,赫鲁晓夫加入布尔什维克党。由于他具有高超的政治工作才能,逐渐从基层党务工作者中脱颖而出。1935年,赫鲁晓夫已成为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莫斯科州和莫斯科市的党组织都在他的绝对控制之下。

1952年苏共十九大被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1953年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在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现象。报告提出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肃反扩大化所造成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这在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凝固、僵化的局面,开始了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思想解放的新阶段。

赫鲁晓夫执政后,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他以农业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接着进行了以改组上层经济管理机关为中心的工业、建筑业改革。

1957年6月,赫鲁晓夫成功地挫败了马林科夫、卡同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反对改革、企图撤换中央领导人的行动计划。1958年3月,赫鲁晓夫出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集党政大权于一身。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赫鲁晓夫还进行了政治改革。他提出必须经常更换党的领导机关成员的主张。并将其写进新党章。他还废除了每月发给高级官员津贴的规定。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他把统一完整的党分成两个平行的党,一个管工业,一个管农业。

在赫鲁晓夫长达11年的执政期间,进行了不间断的改革。虽然改革取得一些成就,但也造成了许多错误。赫鲁晓夫生性急躁,缺乏考虑,急于求成。这使得许多从原则上说是正确的改革措施,结果却事与愿违。他还主观地认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了完全和最后的胜利,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提出了许多超越现实的口号和目标。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也没能有效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