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学形象间接性特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9:37:56
如何理解文学形象间接性特征

所谓文学形象的感知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文学语言→读者想象→文学形象)
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与语言文字的抽象性、符号性密切相关。文学作品是用“文字”,即“语言的替代性符号”来描绘形象的。语言符号虽然也有声音或书面的载体,能为人们的知觉所把握,但不能直接再现事物本身的形象,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或听觉。读者必须懂得符号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外语文学),通过对文字的阅读,语义的理解,根据语言符号的提示与刺激,产生想象和联想,唤起以往类似的经验和体验,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以此言之,读者至少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懂得并熟练掌握、理解该作品所用的语言;
(2)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3)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经验和感受。

因此,文学形象缺乏直观性,是非物质的,是一种必须诉诸想象才能被感知和领悟的间接性形象。
萨特说:“小说给人的不是物,而是物的符号。光凭这些符号,即指示虚空的文字,怎么能建立一个站得住脚的世界呢?”(《论文学》)……召唤读者自由想象。

参考:文学理论课程讲义《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1想象性感受,1对于不了解这些作品语言含义的人来说,就算他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和艺术鉴赏力,也会视若无睹和无可奈何。2文学形象和艺术情景的间接造型,艺术形和情景的具体存在,而每个读者对同—的形象、情景感受千姿百态3语言造型表现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表现(具体、自由、丰富和真切) 2艺术形象间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