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难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6:25:22
①以下是求助者李某向心理医生的倾诉:
“也许我从上学开始就习惯小教室,到了大学每当有大教室的课时,我都早早去占座,在别人还没进教室之前坐定,如果去晚了,或是因特殊原因迟到了,心里就打起鼓来完全像做贼似的蹑手蹑脚,紧张,出汗,脸也白了,举步维艰的坐到位置上,全身发抖。由于我的抖动,不仅影响到邻座及前后同学,有时全教室的人都不安。他们用挪动身体、咳嗽、回头张望来向我“抗议”。”
“我”怎么了

②张某,生活毫无计划,他对工作、家庭也没有责任感,对朋友也是无信无义,他对什么事都表现的麻木不仁。但他却具有极强自我中心感和自私心理,常作出反社会行为,但在被发现后,要求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你认为张某的问题是什么?

李某的问题不知已经多久了,看程度似乎已经到了“恐怖症”的程度了,单纯去除症状建议“系统脱敏疗法”,要找到问题症结还需要更详细的资料,建议询问当时有什么样的想法,第一次这样的想法是什么时候,父母或自己尊敬的人如何看待这种想法,然后用认知的辩论技术。
张某不知年龄几何,似乎是成人了,应该询问小时候的行为表现,如果也出现违反纪律、麻木不仁等违法乱纪行为就应该考虑人格障碍了,这个建议找更资深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病医生。

1. 习惯问题,习惯了就好

2. 问题在于对这些都不重视,一个人重视一个问题之后就不会那么无所谓

第一位朋友表现出不喜欢周围过多的关注,面对需要面向许多观众的场合,显示出一定的怯场和不自在。我觉得这位朋友面对的问题不是教室的大小,而是坦然面对周围目光的能力,当然,衍生出缺乏自我悦纳和自我肯定。
第二位朋友的内心是孤独的,就好像没有阳光的土地,隔绝了对于周围环境的体验,既不能给予别人温暖,也感觉不到其他人给予的关怀。我们说任何的情感都不是孤立的,这位朋友的现状即是以前经历的结果,越是表现得自私,越是想掩盖内心的冰冷。
这2个案例虽然咋一看毫不相关,却有个共通点,那就是自我和环境的融合和应变。如果想改变现状,那就要打破自我和环境的隔膜,多换角色思考,设定个最好和最不济,正视周围的目光,从别人眼睛里寻找新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