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23:22:00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丁氏穿井”闹出了什么笑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子夏为什么敢于质疑书上的记载?

1.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采用了例证法(举实例)方法
2.“丁氏穿井”闹出了丁氏穿井得一人笑话。会出现这样的笑话是闻而不审,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亥’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后来人们就往往用“三豕涉河”或“三豕渡河”,来形容文字上出现错别字而且错得很可笑的情况。

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采用了举例论证
2.(1)明明是丁氏打了井,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却误传为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2)因为丁氏传出的吾穿井得一人的话过于简洁,有歧义,结果以讹传讹。
(3)三乑过河的记载不合常理,三乑己亥字形接近。

1.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采用了例证法(举实例)方法
2.“丁氏穿井”闹出了丁氏穿井得一人笑话。会出现这样的笑话是闻而不审,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亥’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后来人们就往往用“三豕涉河”或“三豕渡河”,来形容文字上出现错别字而且错得很可笑的情况。

中心论点:得言不可以不察;举例论证
2、(1)丁家凿了井节约一人挑水的劳动力,因“丁氏穿井得一人”一句,误以为是凿井挖出了一个人。
(2)得言不察,听之信之
(3)子夏有质疑的精神,不盲从。

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采用了举例论证
2.(1)明明是丁氏打了井,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却误传为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2)因为丁氏传出的吾穿井得一人的话过于简洁,有歧义,结果以讹传讹。
(3)三乑过河的记载不合常理,三乑己亥字形接近。

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采用了举例论证
2.(1)明明是丁氏打了井,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却误传为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2)因为丁氏传出的吾穿井得一人的话过于简洁,有歧义,结果以讹传讹。
(3)三乑过河的记载不合常理,三乑己亥字形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