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死了,诸葛亮去吊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01:10:26
亮亮哭得稀里哗啦的,请就这一件事客观地评价一下诸葛亮这个人,3Q

不管是真是假,就这件事来说,我认为,他反应了诸葛亮的外交手腕以及心胸。
当然啦,照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惜才,觉得周瑜是很有才华的人,英年早逝,可惜。
不过,就我看来,他去哭,有很多成分是哭给别人看的。当时,刘备的势力最弱,是最需要帮助的一方,他这样做,无非想拉拢人心,有利于自己的外交路线。
另外,就当时的情形来说,周瑜是敌国的将领,周瑜死了,他等于少了竞争对手,于他,是大大有利的。他反而去哭,无非向世人展示,他心胸豁达罢了。
不过,我还是挺佩服他的,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中,且能让别人信服,觉得你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你本来的样子,那是需要艺术的,也同样是需要心胸的。

  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孔明过江吊丧活动达到了三个目的。
  一是显示了才华。很自然地表达了哀悼之情,祭文言词华丽,描述准确,表达到位,在东吴君臣面前充分展示了蜀相的学富五车和文韬武略。
  二是展示了人格。在诸葛亮祭拜后,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诸葛亮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可见,孔明是大获全胜。
  三是消除隔阂。本来周瑜被诸葛亮气死,这是吴国上下人所共知的事实,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为证!此时,东吴人对诸葛亮及刘备西蜀绝没有好感,甚至周瑜部下有杀诸葛亮为公瑾报仇的情绪。通过声泪俱下的哭诉和对亡人的不凡事迹列举评价,诸葛亮实现了化解仇恨、消除隔阂、继续联吴抗曹的目的。
  可以说,卧龙吊丧是一次绝妙的政治外交活动,更是一次没有评委但有评判结果的演讲比赛,个中的道理,值得我们今天从事外交、公关工作的人品味、学习和借鉴。

至少在神话中的诸葛亮是孤独的(就是